歷史(第一冊)
範圍:4-3 社會的變遷與多元化
從管制走向鬆綁的教育
(一)九年國民義務教育
時間:民五十七年
內容:1.提倡母語和鄉土教學
2.各級學校校長改由遴選,開放民間編寫中小學教科書
3.開放私人與地方興學,各縣市可設立高中、大學
4.放寬師資培育管道
5.落實多元入學管道,廢除聯考制度,另闢推甄、申請、登記分發
影響:國小惡性補習現象得到改善,也提高了勞動力的素質,更有助於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。
(二)九年一貫、終身學習
內容:致力於科際整合,重視資訊教育和外國語文教學,降低班級人數;終身學習的理念亦受重視,
社區大學。
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
(一)變遷
背景:從農業走向工業的過程中,田間阡陌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櫛比鱗次的工廠;汽機車取代腳踏車,
無線電視機普及。為了追求產能,工廠採取日夜輪班,出現「客廳即工廠」。
影響:1.都市人口激增,公共設施無法趕上大量人口需求,居住環境品質下降。
2.家庭結構變動,組成核心家庭(小家庭),父母同時就業,衍生了老人安養、幼兒托育的問題。
結果:受到以前家庭計畫、國人生育觀念改變,出現了「少子化」的現象。而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,
也達到了「高齡化社會」的標準。
社會自主意識的抬頭
(一)社會運動
背景:威權統治漸漸鬆動,社會自主意識提升。這些社會運動除了透過組織串連、宣傳,走上街頭抗
爭尤為常見。
抗爭:1.在野人士、學者表達政治異議→民五十七年,鄭南榕「五一九綠色運動」
民七十六年,「二二八和平促進會」
民七十九年,「三月學運」
2.環境生態保護運動→民七十五年,鹿港居民反對杜邦公司在彰化濱海設廠
民七十七年,蘭嶼 達悟族人,「非核家園」抗議核廢料入侵
3.弱勢階層覺醒→民七十七年,農民權益促進會在台北示威遊行「五二O農運」
4.伸張不同身分族群的權益→民七十三年,「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」
民七十六年,「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」
民七十七年,「客家權益促進會」
民七十八年,「無住屋者團結組織」
多元社會的形成
(一)性別平權
背景:台灣婦女運動者引進國外女性主義,批評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。
影響:修訂民法不合時宜的條文,還通過兩性工作平等法、性別平等教育法。
(二)族群平等
族群:原住民、閩南人、客家人、外籍配偶
設立:原住民委員會、客家人委員會,提供族群平等互動的環境。
(三)社會安全制度的擴大
背景:政府遷台後,陸續開辦各項社會保險、社會福利。
內容:公務人員保險法、勞工保險法、勞動基準法,還有針對弱勢階層設法。民國八十四年,全民健
康保險正是實施。
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
歷史一上 4-3
Posted on
晚上10:36
by
Unknown
|
No comments
訂閱:
張貼留言
(
Atom
)
0 留言 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