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

歷史一上 4-1

歷史(第一冊)



範圍:4-1 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政治













從接收到省政改良



(一)中華民國接收台灣

時間:1945年

背景:1937年爆發第二次中日戰爭,1944年成立台灣調查委員會,由陳儀擔任主任委員,準備接受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台灣。1945年,日本投降,國民政府在重慶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臨時辦公處,由陳儀擔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任行政長官。

結果:安藤利吉簽署降書,陳儀獲任行政長官,來台受降。





(二)二二八事件

時間:民三十六年

背景:1.陳儀集行政、立法、軍事大權於一身,用人「牽親引戚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台籍人士擔任公職人數比例、薪資相對偏低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設專賣局:樟腦、火柴、菸酒;設貿易局:農工產品採購、經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強迫導正語言風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5.國共鬥爭,徵收台灣物資以接濟大陸所需,結果物價飛漲、失業人口激增。

導火線:台北大稻埕,查緝私菸。

結果:陳儀同意民意代表與士紳組成「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」,委員會進一步要求改革省政,陳儀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向南京請兵。委員會通過王添灯所起草的處理大綱(制定省自治法,民選縣市長,撤銷專賣局、貿易局、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,保障台人參政權利),陳儀拒絕接受,接著實施清鄉。





(三)改革省政

時間:民三十六年(二二八事件後)

改革:1.撤廢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,改設省政府,由文人出身的魏道明就任首任省主席,放寬對人民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自由的各項管制:酌增台籍公務員,待遇與外省人平等。縮小公營事業範圍,將專賣局改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為菸酒公賣局;撤消貿易局,允許民營煤礦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陳誠改革幣制(新台幣匯率改為對準美元),實施土地改革(三七五減租、公地放領、耕者有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其田、肥料換穀)。

結果:通貨膨脹緩和。有些地主得到股票後,轉而成為工業的投資者,有助於日後經濟起飛。有些小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地主經濟力削弱,有利於政府的威權統治。















國民黨的威權統治



(一)中華民國政府遷台、威權統治

時間:民三十八年

背景:國軍優勢漸失,撤出首都南京。後自四川成都正式遷抵台灣。

依據:動員戡亂令、戒嚴令(民三十八年 陳誠),導致總統職權超出憲法規定範圍,原中央民意代表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必改選,形成白色恐怖。





(二)強人政治

時間:民39 -77年(蔣中正+蔣經國)

背景:集黨、政、軍大權於一身,個人意志決定施政方針和政策。

鬆動:七十年代後,經濟迅速發展,外交情勢逆轉,政治反對勢力崛起。















民主運動的發展



(一)地方自治的實施

時間:民三十九年起

內容:縣以下民意代表與行政首長皆可直選,民選省議會是全省最高民意機構,省主席仍官派。





(二)黨外勢力的崛起

1.時間:民四十年代

    內容:雷震等知識份子在自由中國雜誌上批評時政,準備籌組中國民主黨,落實民主政治。

2.時間:民六十年代

    內容:大學雜誌倡導「革新保台」、全面改選中央民代,行政院長蔣經國順應時勢,起用青年並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期舉行增額中央民代選舉。

3.時間:民六十五年

   背景:選舉舞弊,引發「中壢事件」

   結果:黨外與無黨籍人士當選席次增加,朝「一個沒有黨名的黨」發展。





(三)美麗島事件及其影響

時間:民六十八年

背景:民六十七年美國與我斷交,蔣經國總統以緊急處分權,暫停當年增額中央民代競選活動。

結果: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市街頭舉行國際人權紀念大會,發生憲警與民眾激烈衝突。事後,黃信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等八人以「叛亂」罪嫌遭軍法起訴入獄。在審判中擔任辯護工作的年輕律師,卻因此在政壇上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嶄露頭角。

影響:黨外人士設立「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」等常設性組織,以延續民主運動,進而成立「民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主進步黨」。蔣經國總統遂於民國七十六年解除戒嚴令,次年開放黨禁、報禁、人民集會遊行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自由。





四)民主憲政的深化

時間:民七十七年

背景:李登輝繼任總統,推動民主改革。

內容:1.國會全面改選→民七十九年,三月學運(野百合學運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六次修憲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地方自治法制化→可民選省長與直轄市長。民國八十七年,精省。次年施行地方自治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總統直選→民八十五年,李登輝、連戰當選首任民選正副總統。民八十九年,陳水扁、呂秀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蓮當選正副總統,台灣首次政黨輪替。

















國際地位的變化



(一)冷戰時代的台灣

背景:民三十九年,韓戰爆發。美派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,並與台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,且協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助台灣與日本簽訂中日和平條約。

轉變:民五十年代,美國想抽身越戰,此時中國與蘇聯發生邊界衝突,美國想藉「中國牌」對付蘇聯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遂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支持。



(二)退出聯合國

時間:民六十年

背景:我國退出聯合國,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,擴大雙方交流。同年,日本承認中共,宣布中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和約失效。民六十八年,中美建交,美國改以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,維持台美之間非官方關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及台海軍事均勢。







(三)彈性與務實外交

背景:1.退出聯合國後,採取彈性外交,致力發展與無邦交國的實質關係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民七十七年,李登輝繼任總統後,採務實外交,主張海峽兩岸是處於分裂分治下的對等實體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以經貿實力打破外交封鎖。
Categories:

3 則留言 :

  1. 這些。。。難道是純手工嗎!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感謝分享



    我上課都沒在聽

    看完總算建立一些基本架構了

    回覆刪除
  3. 看妳的發文時間。。。

    妳該不會一整個下午都在搞這個吧= ="



    ((感謝+膜拜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