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(第一冊)
範圍:4-2 經濟成長與挑戰
經濟發展的基礎
(一)經濟發展的基礎
背景:政府先行發展農業,再改採「以農業培養工業」的策略。
內容:1.日治時期的基礎→電力、交通建設。
2.來台的資金及技術
3.土地改革的成效
4.美國的援助→韓戰爆發後,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案,對台灣提供各項經濟援助。
5.國人的勤儉民族性→儲蓄率節節高升
從進口替代到出口擴張
(一)進口替代
時間:民四十年代初(土地改革、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運用美援推廣農技教育)
背景:透過田賦徵實、肥料換穀、擴大農工產品價差,供應軍公教人員配糧、支援工業發展。
內容:利用農產及加工品,賺取外匯;提高關稅,管制外匯,保護本土產品
(二)出口擴張
時間:民四十年代末(進口替代工業面臨國內市場飽和)
內容:鼓勵國內外企業在台設廠,經加工後出口,拓展外銷市場。
作法:政府通過獎勵投資條例,租稅減免。成立加工出口區。
結果:台灣逐漸從農業經濟走向工業經濟。
(三)第二次進口替代
背景:台灣外交受挫,國際爆發能源危機。
內容:推出「十大建設」,包括桃園國際機場、台中港、蘇澳港、南北高速公路、北迴鐵路、鐵路電
氣化、核能發電廠、大煉鋼廠、大造船廠、石油化學工業。﹝一機二港三路四廠﹞
口號:今天不做,明天就會後悔!
經濟轉型與自由化
(一)經濟轉型
時間:民六十年代
背景:台灣的經濟突飛猛進,與南韓、香港、新加坡被譽為「亞洲四小龍」。
內容:希望以耗能少、污染低、技術密集、附加價值高的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,成立新竹科學工業
園區。再公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,預期形成「北積體電路、中奈米、南光電」。
(二)邁向自由化、國際化
時間:經濟轉型後
背景:對外貿易出超持續擴大,外匯存底逐年增加,引起美國等國家催促台灣開放市場,國內也出現
新台幣升值、通貨膨脹等壓力。政府乃以經濟自由化、國際化為主軸,進行改革。
內容:1.自由化→調降關稅、放寬外匯管制、開放民間成立銀行、公營事業民營化
2.國際化→加入APEC及WTO
(三)國際經濟潮流下的挑戰
1.加入WTO後,導致農業面臨外國產品競爭。
2.為了降低成本,企業出走。
3.新銀行開放的激烈競爭
4.公營事業民營化,一時成效未章,連帶影響經濟發展。
解決:放眼全球、根留台灣
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
歷史一上 4-2
Posted on
晚上9:43
by
Unknown
|
No comments
訂閱:
張貼留言
(
Atom
)
0 留言 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