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

歷史一上 3-3

歷史(第一冊)



範圍:3-3 戰爭時期的台灣社會













戰時體制的形成



(一)戰時體制

背景:1930年,全球經濟恐慌致使產生經濟、政治危機,日本軍部抬頭。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占領中國東北,六年後製造盧溝橋事變,中日開戰。此外也極力推展南進政策,喊出「大東亞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共榮圈」,並在1941年突襲美國珍珠港。

影響:台灣總督回復武官總督體制。1936年小林躋造出任台灣總督,揭示「皇民化、工業化、南進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基地化」三大施政方針。





(二)皇民化運動

時間:1936年開始

內容:1.國語運動(設國語講習所,取消報紙中的漢文欄,廢止學校中的漢文課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改姓名(採許可制。戰爭末期,在官方鼓勵下,使用日姓人數增加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改變宗教信仰(提倡日本神道,廣設神社,強迫學生參拜。壓抑台灣民間信仰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鼓勵志願從軍(測量殖民地青年皇民化程度,以「農業義勇團」、「台灣特設農業團」招募)





(三)南進基地化

背景:1936年總督府成立「台灣拓植株式會社」,執行經濟南進任務。此外,「工業台灣、農業南洋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使高雄港成為南方共榮圈的中心。





(四)工業化

特色:1.以電力為發展中心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依賴日本工業的資本與技術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利用海外原料建立重工業及國防工業

結果:台灣工業生產總值首次超過農業,主要是軍需工業急速發展的結果,但當時台灣從事農業的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口依然高於工業。





(五)皇民奉公運動的展開

目的:假借殖民地人民也是皇民的口號,達成戰爭動員的目的。

口號:台灣一家、內臺如一

內容:由總督出任會長,網羅台灣社會菁英擔任幹部。















戰火下的洗禮



(一)台灣成為戰場

背景: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,太平洋戰爭爆發。

影響:台灣生產業停頓,台灣人民生活節奏受干擾(配合總督府進行各種演習,義務勞動:練習救火、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挖掘戰壕和防空洞,跑空襲)

控制:軍事控制(軍方壟斷戰爭消息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消息封鎖(總督控制媒體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經濟統制(警察干涉市場交易、不准儲藏糧食、被迫交出貴重金屬、配合儲蓄、購買政府公債)

結果:1945年美國在廣島、長崎投下原子彈,日本無條件投降。總督安藤利吉和台灣行政長官陳儀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台北公會堂簽定降約,結束在台灣的統治。
Categories:

0 留言 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