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(第一冊)
範圍:3-2 日至中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
日治中期的統治政策
(一)文官總督統治
背景:I.Word War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,1919年朝鮮爆發抗日「三一運動」,中國也發生反
帝國主義「五四運動」。而日本國內正值「大正民主時期」,一派認為對殖民地該實行同化政
策,一派認為該任由其自治或獨立。最後決定採取同化主義。
結果:1919年派任田健治郎,為台灣第一任文官總督,標榜以「內地延長主義」為主軸。
(二)內地延長主義的試行
教育:1919年台灣總督府頒布「台灣教育令」,陸續增設中等以上學校;1922年另頒布新「台灣教育
令」,達成台灣與日本學制的一體化,並開放中等以上學校台日學生共學。但差別待遇仍存在。
而台北商業專門學校則增設中國語、馬來語(大東亞共榮圈)、荷蘭語等外語課程。
法律:1921年日本通過「法三號」,限制台灣總督頒布的律令,必須是補充日本法令的不足。
地方:地方首長仍為官派,而除了「郡」以外,各級地方行政區域都有官設協議會,由官方遴選協議
員。設置台灣總督府評議員,以備總督諮詢。
公共建設與產業發展
(一)公共建設
港口:擴建基隆、高雄港。基隆為輸入港,高雄接近米糖產地,為輸出港。兩者皆在1924年升格為
市,取代清代淡水、安平的地位。
水圳:桃園大圳、嘉南大圳(當時東亞最大水利工程)
發電:1919年開始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,總電量號稱當時東亞第一。
(二)產業發展
背景:米糖相剋。1930年全球經濟大恐慌波及日本,為維護日本農民利益,限制臺米銷日。台灣總
督府實施「米穀統制政策」,台灣地主赴日請願,日本政府以戰爭需要未加採納,進一步實施
「配給米」制度。
非武裝抗爭的展開
(一)議會設置請願運動
背景:1920年,留日青年發起「新民會」,林獻堂為會長,蔡惠如為副會長。主張改革台灣政治體制,
發行刊物擴大宣傳。常舉辦撤廢六三法的演講,後來林呈祿提出設置台灣議會取代撤廢六三法
的主張,獲得認同。
要求:在台灣設置擁有立法權、預算審查權的台灣議會。
結果:1923年第三次請願時,蔣渭水、蔡培火決定組織「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」,作長期抗爭。總督
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加以禁止。遂至東京重建組織,觸怒殖民地當局,史稱「治警事件」。
(二)發行刊物
背景:新民會在1920年創辦台灣青年,1923年另刊台灣民報,為日治時期台灣人創辦的第一份報紙。
影響:這些雜誌、報紙,成為推動台灣新文化運動的園地。
台灣文化協會及其活動
(一)台灣文化協會的啟蒙與分裂
成立:1921年林獻堂、蔣渭水於台北成立「台灣文化協會」,會員主要是中產階級的知識分子。
主張:謀求台灣文化之向上,致力於台灣人的文化復興。實際上藉由舉辦活動,傳播新知,以台灣民
報批判殖民統治和社會不良風俗。
分裂:1926年後,台灣文化協會分成三派→林獻堂、蔡培火,堅持文化啟蒙運動(溫和,教育)
連溫卿、王敏川,提倡農工運動(激進,像共產)
蔣渭水,標榜全民運動,追求民族解放(建立自己的國家)
結果:1927年正式分裂,由連溫卿掌握主導權,採取激進的農工運動,稱「新文協」。其他兩派退出,
另組「台灣民眾黨」。
(二)台灣民眾黨
意義:臺灣史上第一個合法政黨
主張:確定民主政治,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,改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
活動:政談演講會、「打倒阿片(鴉片)、打倒迷信、打倒惡習」、配合「台灣工友(勞工)總聯盟」進行
勞工活動。
分裂:林獻堂、楊肇嘉另組「台灣地方自治聯盟」。
(三)台灣首次地方選舉
背景: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要求當局及時實行完全之地方自治,提出公民普選、州市街庄自主、議會職
權改革。
結果:總督府在1935年和1939年舉行有限制(25歲男子、獨立年納稅五圓以上)的選舉。
農工運動的勃興
(一)農工運動的展開
背景:台灣農民運動始自1925年「二林蔗農組合」成立。這是第一個農民運動團體,目的在於提高
甘蔗收購價格。同年,二林蔗農組合和林本源製糖會社爆發武力衝突,稱「二林事件」。次年,
簡吉邀集各地農民團體成立「台灣農民組合」,總部設於鳳山,以爭取農民權益。
(二)台灣共產黨
成立:1928年於上海成立,成員包括謝雪紅、林木順、翁澤生。其政治大綱中,提出台灣民族論,
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。日本當局認定其為非法組織,故須借助合法組織發展。
結果:新文協於1929年再次分裂,由台共成員蘇新主導,使農工運動轉為激進的大型示威活動。
(三)總督府的鎮壓
背景:1929年,農民組合幹部及工會、台共人員被捕,稱「二一二事件」。而台灣民眾黨因新綱領「以
工農階層為中心的民族運動」遭到查禁。農民和勞工運動皆沉寂下來。
原住民抗日的霧社事件
(一)霧社事件
背景:由於對山地資源的需求,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在1906年上任後,展開理蕃事業。
主因:勞役剝削問題。1930年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,帶領突擊參加運動會的日本人。
結果:台灣總督府強力鎮壓,出動軍隊,使用毒氣,以飛機轟炸。因此事件,迫使當時總督石塚英藏
等官員下台,促使日本重新思考原住民政策。
文學的提倡
(一)新文學運動興起
時間:1920年開始
背景:鼓吹者包括陳炘、黃朝琴,主張使用白話文,普及文化,反對「有閑文學」,宣傳文多刊登在
當時日本發行的台灣青年。曾留學北平的張我軍,鼓吹使用北平官話的白話文運動,並批判傳
統舊詩人是舊文學的守墓犬。
主題:關心台灣人的政治處境、農工大眾生活、婦女地位、社會現實。
作家:賴和(台灣新文學之父)以台灣方言俚語,描寫台灣社會百態和庶民生活。同時,台灣作家也以
日文寫作:楊逵的送報伕、呂赫若的牛車等。
成熟:1933年邁入成熟。
台灣+日本作家,組成「台灣文藝作家協會」,煮張文藝大眾化,刊行台灣文學。
由台灣作家組成的「台灣文藝聯盟」,高唱覆滅腐敗文學,實現文學大眾化,刊行台灣文藝。
(二)詩社成立
背景:新文學運動的同時,台灣舊文學仍相當活躍。
詩社:1902年中部成立「櫟社」,具批判性格和抗議精神,和台灣文化協會以霧峰林家作活動中心。
1906年南部成立「南社」。
1909年北部成立「瀛社」。
作品:受到新文學運動的刺激,一些文人提倡台灣語文運動,連橫的台灣語典、台灣通史。
藝術發展
(一)台灣藝術
背景:1927年台灣總督府創設台灣美術展覽會,陳進、林玉山、郭雪湖,被譽為「台展三少年」,廖
繼春、陳澄波也是藝壇新秀。雕塑方面以黃土水成就最大,而音樂上就是江文也。
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
歷史一上 3-2
Posted on
凌晨3:38
by
Unknown
|
No comments
訂閱:
張貼留言
(
Atom
)
0 留言 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