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第一冊
範圍:1-1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
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
1.移民的新天地
2.政權更迭頻繁
3.海洋性格顯著(對外貿易為經濟發展主軸)
4.多元的文化內涵
台灣的考古發展
1.1896年,日本學者發現芝山岩遺址,次年,發現圓山遺址
2.1964年,發現大坌坑遺址
3.1968年,確立長濱文化
4.民60,濁大計畫(濁水溪、大肚溪)
5.民70,卑南遺址、十三行遺址的發掘
台灣的史前文化
(一)舊石器時代晚期
時間:距今50000-5000年
分布:恆春半島的長濱文化、西南部丘陵的左鎮人
居住:海邊的洞穴
生活:採集、漁獵,發現木炭→用火,打製石器
(二)新石器時代早期
時間:距今6500-4500年
分布:暖濕的海洋、河口和河湖,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
居住:小型定居、半定居的村落,為外地移入的新文化,可能為台灣南島語族的遠古祖先
生活:製作陶器(粗繩紋、紅褐色),山田燒墾,種植根莖類作物
(三)新石器時代中期
時間:距今5000-3000年
分布:(北)圓山文化、(中)牛罵頭文化、(南)牛稠子文化
居住:部落社會
生活:製作陶器(細陶紋),種植稻米、小米,棺具和陪葬品
(四)新石器時代晚期
時間:距今3500-2000年
分布:芝山岩文化、卑南文化、麒麟文化
居住:已有繁複的社會組織和統治階層,出現小型戰爭與資源爭奪的現象
生活:彩陶、黑陶,(麒麟)巨石崇拜,(卑南)無頭葬、人獸形玉缺,(圓山)孔人牙飾品、人獸形玉缺
(五)金屬器時代
時間:距今2000年
分布:(北)十三行文化、(中)番仔園文化、(南)蔦松文化、(東)靜浦文化
居住:聚落規模擴大,可能已有多社聯盟出現
生活:鐵器,來自東南亞、中國的器物,宋元明的瓷器和硬陶,十三行文化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
原住民的族群與分布
高山族:賽夏、太魯閣、邵、鄒、布農、泰雅、賽德克
魯凱、卑南、排灣、達悟、阿美、撒奇萊雅
稱呼:清以前------東番
清治時期----生番/熟番
日治時期----蕃族(高砂族)/平埔族
民36年後---(平地/高山)山胞
1980年後----原住民
南島語系分布:北起台灣,東到復活節島,西到馬達加斯加,南至紐西蘭
早期文獻中的原住民
(一)東番記的記載
時間:十七世紀初
背景:沈有容奉命來台剿倭,陳第隨行寫下東番記
內容:記載西拉雅族人(南)的生活和文化特點:母系社會,女性擔任農耕,婚後夫妻不同住,夜晚男
子溜到女方住處,天亮前離開,小孩出生後由女方照顧
(二)西方人士的記載
時間:荷蘭統治時期
背景:荷蘭東印度公司派牧師康弟紐斯,掌理公司人員的宗教事務。後來他另赴西拉雅族的新港社傳
教,撰台灣島志略,記載當地西拉雅族的生活習俗和宗教活動
內容:稻米為主要作物,用以釀酒。婦女乘船捕蟹、蝦、蠔類。氏族內婚。尪姨。
(另有西班牙神父艾斯奇維記載台北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活動)
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
(一)政治組織
1.十七世紀,曾出現「大肚番王」領導跨族群、部落的聯盟組織
2.鄒族的會所(庫巴)、阿美族的年齡組織、西拉雅族的「公廨」
(二)社會組織
母系社會:阿美、卑南、平埔(公共事務例外)
父系社會:布農、賽夏、鄒
貴族社會:排灣、魯凱
祭團組織:泰雅、太魯閣
漁團組織:達悟(雅美)
(三)經濟活動
粗放農業:採游耕、輪耕
使用手鍬、手鋤
種植旱稻、小米、薯類
女性為主要勞動力
狩獵:男性負責
獵捕鹿、山豬、羌
漁撈:邵族→浮嶼誘魚法
達悟族→點火把誘捕飛魚
貿易:以物易物(以硫磺、鹿皮、黃金換鹽、布、鐵)→郁永河
(四)宗教信仰
泛靈信仰:阿美族→豐年祭 鄒族→團結祭
賽夏族→矮靈祭 魯凱族→百合花、百步蛇
布農族→打耳祭 卑南族→猴祭
泰雅族→黥面 達悟族→飛魚祭、甩髮舞
排灣族→五年祭、百步蛇、石板屋
(五)手工藝(就地取材)
1.排灣、魯凱→祖靈柱
2.達悟族→拼板舟
3.阿美、達悟→擅製作陶器
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
歷史一上 1-1
Posted on
晚上10:56
by
Unknown
|
No comments
訂閱:
張貼留言
(
Atom
)
0 留言 :
張貼留言